大宗商品涨价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冲击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大?从最近公布的5月中国制造业PMI可发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PMI指数和出厂价格PMI指数分别为72.8%和60.6%,比上月高出5.9和3.3个百分点,已达近年高点。
五是区分公共风险与个体风险,明晰风险责任。我们从过去的发展经验中悟出一个道理:在一个不确定的风险世界,国家发展的确定性要靠我们不断努力去构建。
从现实来看,决策产生风险是常见现象,如产生处置风险的风险、部门决策产生合成谬误等等。只有打破条条框框,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公共风险水平越高,微观主体的成本就会越高,国家发展的成本就越大。预防做扎实了,应急的事情和难题就会大大减少,大的发展危机就能得以避免。所以,防范公共风险,首先要预防决策风险,避免决策中的风险盲区。
2020年年初暴发,至今仍在全球扩散的新冠疫情就证明了整体不确定性在强化,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剧。面对不确定性的充满风险的世界,需要新的认识和理论创新,尤其是公共风险理性,已更是不可或缺。与美国新经济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产业的相对萎缩,其中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16.7%下降到2020年的10.8%。
工信部全国遴选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有10个、珠三角有6个,地域之间的不均衡也非常显著。对于某些地区阶段性地出现的经济增速放缓、人口流出等现象,既要深入研究采取对策,也要平常心看待。拜登在林肯纪念馆以It time to heal(是时候弥合了)为标题的演讲揭示了特朗普所造成的分裂和伤害,并最终赢得了大选,但是如果他不能改变上述不平衡增长规律,要真正阻止美国社会的继续分化和分裂是不可能的。图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密歇根州1990年-2019年GDP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Wind、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经济增长不平衡造成美国过去三十年收入的严重分化。
人口不均衡流动的背后是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各行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比区域收入差距更加明显。1990年以来,因为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少数新经济产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主导的增长,大量人口成为增长的旁观者。
虽然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普惠性要远远大于美国,但如果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也将面对类似美国的经济增长大分化,中国的企业、投资者和社会治理如何应对呢? 美国经济增长不平衡带来的社会大分化 1990年以来的美国经济,是以新经济引领全球增长的30年,也是美国经济史上出现严重分化的30年。数据处理、网络出版和其它信息服务(年均增长8.64%)。2020年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一开始,就表现了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在通用汽车的工厂关闭后,当地工人失去工作和收入的困窘情景,这与加州、纽约、波士顿不断诞生、壮大的超级富豪群体形成鲜明对比。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新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传统产业,这本身既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难以逆转的经济客观规律,对此不但应该接受,而且还应支持和鼓励,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据瑞银预测,到2026年,美国大约将有7.5万家线下门店将关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7.53万元,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3.89万元。(作者滕泰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海冰、朱长征为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 滕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分化 中国经济 。图3 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平均财富比较,1989年与2018年 资料来源:Lael Brainard 不平衡增长和经济分化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分化和分裂:大量传统产业、相关地区和人口被这种不平衡增长甩下车,由此产生并积累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很多原本可以淡化、隐藏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不断爆发出来,放大了种族、文化、政治观点的对立,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分化,甚至分裂
比如,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调整利益关系。全面发展农村消费大市场,对打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制度型开放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把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形成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供给体系。其三,消费催生产业变革。
以释放14亿人的消费潜力为基础,并由此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消费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作用,形成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动力,这一主张符合中央决策部署,抓住了发展的主要矛盾。其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可逆转。当前,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要看到,全面促进消费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新的消费需求必然催生新的消费结构,也必然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并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在充分发挥14亿人消费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释放14亿人的消费潜力,不仅将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条件,也将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并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基础。当前,形成消费结构升级的长效机制,既涉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还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
正如报告中所说的,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14亿人的消费结构正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由此会引发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未来5年至10年我国消费的增长趋势如何?消费结构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消费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全面促进消费面临着哪些结构性矛盾和改革任务? 针对各方关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以中国消费为主题的改革年度报告,提出了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调结构促改革等重要理念,不仅对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重要启示,而且对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这一观点准确把握了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具有前瞻性。(经济日 2021-05-25)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三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疫情没有改变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仅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也将对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
现实情况是居民实物消费下降,但服务消费上升,尤其是居民对中低端消费品偏好降低,对高端消费品偏好上升。未来几年,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有效发挥消费牵引作用,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形成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消费带来严重冲击,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消费开始全面恢复,呈现出一些亮点,特别是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14.8%,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总的来看,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中国消费这种分析是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值得重视。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演进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为此,必须深化改革、找准重点,加快完善供给体系。眼下,我国消费趋势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快速提升。总之,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突出,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城市承载的消费功能逐步增强,能够有效集聚人口的消费型城市逐步崛起,人口和消费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点日益突出,我国有望涌现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市场和国际消费中心市场。魏礼群,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其一,持续扩大城市消费城市承载的消费功能逐步增强,能够有效集聚人口的消费型城市逐步崛起,人口和消费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点日益突出,我国有望涌现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市场和国际消费中心市场。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释放14亿人的消费潜力,不仅将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条件,也将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并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基础。这一观点准确把握了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具有前瞻性。